::: 最新消息

發佈日期:2019-09-30
發布單位:嘉義大學
類  別:新聞剪報
標  題:漁業署10月底推養殖漁業計畫 專家籲培育魚病人才、發展育種

新聞日期:2019/09/27

新聞出處:農傳媒

新聞標題:漁業署10月底推養殖漁業計畫 專家籲培育魚病人才、發展育種

新聞內容:

台灣養殖漁業因極端氣候、水土資源有限、產業結構僵化等因素,導致產量佔全球比值從1950年的4%衰退至0.3%,漁業署現擬定四年期中程計畫「養殖漁業發展策略」草案,以專區、專水、專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預計10月底送交行政院討論。學者建議,應從培育水產疫病人才,發展育種、疫苗及飼料產業,以提升養殖產業競爭力。

針對此養殖漁業發展策略四年期計畫,漁業署27日特別舉辦座談會,邀請養殖漁業領域專家、學者及產業代表討論,收集各界意見。

漁業署養殖組組長陳建佑簡報時指出,未來策略將推動台17線以東陸上魚塭轉型結合綠能或回復農作,並將外海箱網養殖產量由目前1%提升至15%;因應極端氣候,則會透過室內設施結合綠能示範場、智慧化魚塭等設施,振興文蛤、白蝦等重點養殖物種;並培訓青農、發展進口取代、拓展外銷,以強化養殖產業競爭力。

漁業署簡報完畢,與會的彰化區漁會秘書洪一平立即建議於彰化海域推動海洋養殖專區。他說,彰化海域雖有漁撈作業,且是風電業最集中地區,但只要研擬出可行的模式,彰化是很好的漁場,有發展專區條件,成功的話不只15%,產量「會是好幾十趴的成長」。

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助理教授謝嘉裕則指出,國際上養殖產業常因疫病問題遭受龐大損失,但因魚病人才需要魚類動物學及養殖漁業雙重知識,各國防疫人才普遍不足,故建議國內重視相關疫病人才培育;他並建議,應將國內生產量或養殖面積前十大的重要物種列入常態性疫病調查,將資源投入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項目,而非無差別投入所有項目。

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陳哲俊也表示,由於獸醫量能不足,應可讓養殖專家經過水產醫學訓練,即可處理某些健康管理,不一定所有狀況都要由獸醫師處理。陳哲俊並指出,國內偏好養殖溫熱帶水產,但市場價值不高,養殖業應思考變換生產物種,否則想提升生產收益不容易。

國內養殖由於受到氣候變遷、水土資源有限等客觀條件限制,台灣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直言,台灣不能再追求提升產量,反而應該是盤點出重點物種,做好選種、育種工作,才能彌補先天不足。

海大食品科學系名譽教授蕭泉源及講座教授孫寶年均提議開發水產機能性飼料,以此提升魚種耐寒、耐熱能力,拓展飼料出口商機。孫寶年並指出,國內若能做好高價魚種的活魚運輸,將可與東南亞養殖漁業做出區隔。

從產業面著眼,因運販商對市場價格具有決定影響力,未來養殖若朝計畫性生產發展,必須設法避免產銷失調,台灣區冷凍水產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吳姿蓉建議,政府應將販運商也納入管理;她並期待政府能對養殖產業成本結構進行科研分析,找到產業發展最適當的投入成本。

*

*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