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台灣文化研究中心 *
::: * 回首頁 *|* 嘉義大學 *|* 網站導覽 *|* 常見問答 *|* 意見信箱 *|* 雙語詞彙 *|* Englis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雲嘉嘉文化資料中心
*
*
*
*
*
*


20244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最後更新2024/04/16
*
::: * 首頁 > 承辦計畫與成果 > 教育部補助經典研讀活動 > 計畫摘要

* * 計畫摘要
*

友善列印


經典文獻讀活計畫書

 

單位: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中心

主持人:黃阿有

讀書會成員:嘉義大學史地系教師及碩士班、碩專班學生為主,另有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本校中文系及已畢業之碩士任教中小學之校友等校之教師加入。

書名:〈日本人〉の境界沖繩.アイヌ.台湾.朝鮮 植民地支配から復歸運動まで(The Boundaries of the Japanese)

作者:小熊英二(おぐま.えいじ)

發行:東京都,新曜社

日期:2006年,初版第十刷

小熊曾著有《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日本人」の自画像の系譜》,2002年出版《〈民主〉と〈愛国〉戦後日本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と公共性》對民族主義的形成,以及其間國家政策所扮演的角色有深刻的分析。本書〈日本人〉の境界─沖縄、アイヌ、台湾、朝鮮 植民地支配から復帰運動まで,本文有23章,連序論、結論則共25章,計627頁,規劃三年研讀完畢。除逐字翻譯外,並做附註以便進一步說明,第三年計畫期屆,將整理譯本問世。

第一年研讀十一次,前十次研讀依次研讀:序章及第一章〈琉球处分〉、第2章〈沖繩教育と「日本人」化「日本人」への編入〉、第3章〈「帝国の北門」の人びとアイヌ教育と北海道旧土人保護法〉、第4章〈台湾領有同化教育をめぐる葛藤〉、第5章〈総督府王国の誕生台湾「六三法問題」と旧慣調查〉、第6章〈韓国人たりし日本人日韓併合と「新日本人」の戶籍〉、第7章〈韓国人たりし日本人日韓併合と「新日本人」の戶籍〉、第8章〈「民権」と「一視同仁」植民者と通婚問題〉等,原文共214頁,譯文則為167頁。

第二年之計劃研讀內容有二大單元:首先,繼續討論本書第二部分有關朝鮮的日系移民及參政權的問題,以及臺灣委任立法權的形成和幕後推手的關係:第9章 柳翠、花移民問題朝鮮統治論;第10章 內地延長主義原敬と台湾;11章統治改革挫折朝鮮参政問題。針對朝鮮和臺灣在日本領有初期,所形成的統治架構,此三章主旨均在討論於此架構下產生的挫折和改革。第二單元,也就是本書第三部分,以被統治者為中心,討論沖繩、臺灣、朝鮮等被統治者,在日本統治者鋪陳的架構下,被統治者如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做出各種抗爭:第12章 沖繩ナショナリズムの創造伊波普猷沖繩学;13 「異身同體」台湾自治議会設置請願運動;14 朝鮮生れの日本人唯一朝鮮人衆議院議員・朴春琴;第15 ウリエンタリズムの屈折柳宗悅沖繩言語論争;16 皇民化日本人総力戦体制「民族」。第二年原文由頁215434,合共220頁;目前已由215頁譯讀至361頁,原文145頁,譯文112頁。

小熊英二將本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1~6章,主旨在檢驗琉球、愛奴、臺灣、朝鮮在日本領有初期的政策論,以及法律、包括政治語言架構形成的原委。第二部分7~11章,就上述框架完成後所呈現的危機,以及學者及政界等日本意見領袖嘗試批判和改革,結果遭遇挫折的經過。第三部分,在上述日本這樣的政策架構下,以被統治者的動向為中心,描述被統治者如何向統治者抗爭。第四部分分析戰後沖繩回歸運動的政策論。第一至第三部分主要在第一、二年讀完。

第三年研讀的內容,主要是第四部分,第三部分僅餘一章,收承上啟下之功。第三部分以被統治者的抗爭為中心之論述的最後一章(即第17章)討論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後到二戰結束間,面對戰況逐漸不利,以及被殖民者的抗爭,所做的「最後的改革」。第四部分討論後殖民的問題。戰後庫頁島、台灣、朝鮮的居民不再是日本人,而愛奴、沖繩仍是日本人。第18章先討論國境界上的群島沖繩,沖繩在戰後,一直到1972年再度成為日本之一縣前,由美國託管,甚至規定「某取『外國』利益的間諜處以死刑」而此『外國』是指「美國及琉球以外的國家。」本章先討論這樣矛盾存在的琉球。第19章討論琉球在戰後,意見領袖各種論及琉球地位的立論,除歸屬中國外,有三種選項:歸屬日本、由美國信託、獨立。

20章討論「祖國日本」的涵意,論及琉球在舊金山和約後,1950年代的回歸運動和1960年代的「反戰回歸」有何差異之處,並討論此時有些琉球人使用「祖國日本」的意涵。第21章檢驗從1950年代到1960年代前半,日本左派歷史學者關於「日本人」的論調,在1946年時尚主張沖繩人是少數民族,應該獨立;1956年日本共產黨的雜誌『前衛』卻稱「琉球人即日本人甚明」描繪日本是「單一民族」的「革新民族主義」思想漸漸產生。第22章則論述「反回歸論的脈絡」認為在1969年日美間決定返還琉球予日本時,「反回歸」的思想急速抬頭,討論年限至1972年沖繩回歸日本。結論則則分析「日本人」和民族主義及認同的關係。

小熊英二生於1962年,1987年自東京大學農學部畢業,1998年修畢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總合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專攻大學院博士課程,現在擔任日本慶應義塾大学総合政策学部助教授,專長為歷史社會學,對於日本國族主義(ナショナリズム)的形成特別有興趣。以其年紀及出版年代,其著作是否可稱為「經典」尚有爭辯餘地。不過,日治時期許多「經典」已多譯為中文,或是所謂「經典」的內容,所照顧的層面不夠廣泛。本書在1998年出版,討論「日本人」的國境界,對於琉球、愛奴、臺灣、朝鮮的人民,何以有時被劃為「日本人」,有時又是「非日本人」,其根據何在?出版後廣受重視,初版迄今已十刷。可說是很「叫座」的一本學術著作。

第一年讀書會最後一次採演講方式,由日籍土屋洋老師以「族群與認同:日本學界對小熊英二《〈日本人〉的境界》的評論」為題,做專題演講。認為本書出現的背景為:90年代的世界正值冷戰結構的崩潰,東西意識形態對立的結束,民族主義的復興;另外,90年代的日本,也正值後現代主義的思想高漲,民族主義的復興,如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1996)的表現。主要論點是從歷史的角度來出發,「重新探討一次〈日本人〉以及〈日本〉的概念」,而建議「既是『日本人』又不是『日本人』」的模稜兩可自我認同。在分析日本與殖民地關係的框架中,還加了一項「歐美」的視點。小熊這種分析框架,尚未有人明確地提出過,這是其觀點傑出之處。不過雖然報紙和一般性的雜誌上有不少評論,但學術性雜誌上的評論卻不太多,尤其是由歷史專家做的評論連一篇都沒有。

土屋老師演講的結論是:「本書的理論性較強,所以從實證的方面來說,應該會有不正確或忽略的地方,需要通過各個領域歷史專家的指正。而且雖然提倡既是『日本人』又不是『日本人』的自我認同狀態,但這建議必須通過臺灣、韓國等讀者的考驗。」所以對我們師生而言,可由臺灣的實證驗證來檢證小熊的論點。此外,本經典研讀的目的,也要引領並指導學生研讀日文原典,教師們則針對日語原文的譯文或討論主題之內容提出意見,並回答同學們的提問。導讀方式為每次導讀均採一位研究生(或已畢業而有興趣參與之本系碩士),搭配一位指導老師的方式導讀。導讀人可在讀書會前兩週,將導讀問題及譯文以電子郵件方式傳給當次的指導老師,或在讀書會上由指導老師為主要評論人。主讀者必須在一週前將譯稿全文傳給研究助理,再由研究助理轉傳給讀書會成員。會後助理整理討論大要,並將更正後之譯稿及討論內容上網公布。

第一年之計劃研讀成果包括:

(一)本書的研究方法,主要在分析殖民地統治的言論,就知識份子的言論、政治家的發言、官廳的內部文書、當地教員的意見、議會的審議錄等為對象。研究觀點主要就個案,如琉球、愛奴、臺灣、朝鮮等地的殖民政策論,驗證大日本帝國如何:「以政治的語言表達『日本人』國境界的搖擺。」

(二)因為是逐字翻譯,且讀書會成員在一週前已接到譯稿,可以逐字檢討譯的內容及觀念,或就相關題材提出不同看法,有助於學生研讀專業之史學論著。教師群涵蓋地理、歷史,有經濟史專長亦有產業史、民族史專長,對本書的議題各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有腦力激盪的效果。

(三)參與讀書會的成員,鼓勵參加日文檢定考試。學生林慧芬、林世偉、洪偉朕等通過三級檢定。

(四)第二章討論沖繩育時,參考相關書籍,主持人手邊正在著手王得祿傳說的論文(此論文於2007年十月26日嘉義研究之研討會發表),因查到李鼎元之〈使琉球記〉對印證王得祿身先士卒是一個重要的史料。[1]

(五)進度皆能如期達成,並已將討論過程上網,並開放討論版,有本校在學學生,尤其因修課不能參與討論的碩專班學生上網討論與回應。

(六)碩士生林惠琇即將成的論文就是討論六三法案,對於小熊英二所繪之六三法的概念圖提出批評,引起熱烈討論。另外,成員有來自高雄、臺南、臺北等地,每個月自動參加、定期討論,彼此獲益良多,尤其土屋洋老師會告訴我們某些語詞是習慣用語,例如:些「など」是強調,以不翻譯反而意思更清楚。

第二年之計劃研讀成果包括:

(一)進度皆能如期達成,已逐字由215頁譯註至361頁。

(二)已將討論過程上網,並開放討論版,有本校在學學生,尤其因修課不能參與討論的碩專班學生上網討論與回應。

(三)成員有來自高雄、臺南、臺北等地,每個月自動參加、定期討論,彼此獲益良多,尤其土屋洋老師會對名詞解釋提出當今的解說,並適時提供日本學界的看法。高淑媛老師除指正翻譯外,會對當時的地方背景做補充說明。林燊祿老師則提出各種批判的觀點,李明仁老師常用研究魏晉南北朝所採用的族群理論,觀察日本帝國的「異民族統治」。

(四)參與讀書會之學生,在翻譯及尋求譯註的過程中因,提升日文閱讀能力,並學習找尋相關史料以參與討論。本年本讀書會此外因要求參與讀書會的學生要參加日語檢定,今年通過三級者有蔡長廷,四級者為林家永(本讀書會研究助理)。

(五)本次讀書會演講,邀請到中研院張廣達院士,講題為:「內藤湖南先生的學術境界」張院士首先介紹內藤先生(1834-1901)自學成才的時代背景,而後論其學術貢獻、學術影響,最後探究內藤先生學術境界的啟示。張院士所談的「境界」和本書標題的「境界(國境界)」意涵不同,但是內藤所處的時代正是日本民族主義形塑的時期,他是漢學家,卻主張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已成為新的文明中心。在1897年時也曾到臺灣一年的內藤,曾廣泛為文評論臺灣當年的交通政治和財政問題。他推崇中華文化,和福澤諭吉等鼓吹「文明同化」政治上主張臺灣應與日本同化,施政上卻反對「一視同仁」可說是充滿矛盾的民族觀,有如「既是日本人,又非日本人」的衝突與矛盾。

本讀書會接受教育部經費補助,近二年來師生均感受益良多。第一年因計劃費遭刪減,只給一位研究助理的經費,但因要架設網頁、上網回應、報帳、記錄等,雜務頗多,一位助理實在分身乏術,只好商請二位研究生,二人平分一位兼任助理的經費。第二年我們仍然商請二位研究生助理,除要架設網頁、上網回應、報帳、記錄等外,還要每個月準時到場參與研讀,並在會後清理會場。大家已習慣一個月見一次面,讀書會從下午5:30開始至8:30,但大家常熱烈討論至晚上9:00還意猶未盡。有一位去年畢業的碩士生林惠琇,今年還打算用琉球的問題提計畫考博士班。師生一起閱讀本書,除增進大家日文閱讀的速度、以及思想上互相啟發討論外,我們期盼計劃能進入第三年,讓大家辛苦討論並翻譯、導讀的譯文可以出版,見證大家的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吳文星
《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年。

張啟雄編著
《琉球認同與歸屬論爭》,台北:中研院東北亞研究,2001年。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

《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台北市:新自然主義,2000年。

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
《日本殖民下的臺灣與沖繩》,(臺北:前衛,1997)。

井上清著、宿久高等譯
《日本帝國主義的形成》,(臺北:華世,1986)。

持地六三郎
《台灣殖民政策》,東京:富山房,1912年東京2版,1998年台北1刷。

東鄉 實、佐藤四郎
《台灣植民發達史》,東京:晃文館,1916年一刷。台北:南天,1996二刷。

後藤新平
《日本殖民政策一斑》,東京:拓殖新報社,1921年。
《史料集公と私の構造-日本における公共をえるために-第4       藤新平と帝国と自治 国家衛生原理(1889)/東京市政論(1923)/日本膨脹論/政治の倫理化(1926)》,東京:ゆまに書房,2003年。

吉野秀公
《台灣教育史》,192710月初版,台北:南天書局,19972刷。

矢內原忠雄
《日本帝国下の台湾》,東京:岩波書局,1929年。

小森德治
《明石元二郎》(上、下卷),東京:原書房,1980年二刷。

小熊英二
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日本人」の自画像の系譜,東京:新曜社,1995

井出季和太
《台湾治績志》,台北:日日新報社1937年初版,南天書局1997年二刷。

佐藤源治
《台湾教育の進展》,台北:台湾出版文化株式会社,1943年發行,1999年刊本影印。

原敬全集刊行會編
《原敬全集》上卷,東京:原書房,復刻版1969年。

長濱 功編
《史料 国家と教育-近現代日本教育政策史》,東京:明石,1994年初版。

田村貞雄、我部政男等,〈內國植民地としての北海道〉、〈日本の近代化沖繩〉,《近代日本植民地》,(東京:岩波,1992)。

陳培豐
《「同化」の同床異夢》,東京:三元社,2001年初版。

駒込
《植民地帝国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2001年第六刷。

上里隆史
目からウロコの琉球.沖縄史 : 最新歴史コラム》,覇:--イン2007

吉成直樹
琉球弧.重なりあう歴史認識》,東京:森話社,2007

李鼎元
〈使琉球記〉,《清代琉球紀錄集輯》,(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頁121-235

徐藝圃等編
《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
《清代中琉關係檔案三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

Beasley, W. G.
Japanese Imperialism 1894-1945(Oxford: Clarendon, 1987).

Hobsbawm, E. J. et al.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Myers, Roman H. ed.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 (NY: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4).



李鼎元,〈使琉球記〉,《清代琉球紀錄集輯》,(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頁121-235。另參照徐藝圃等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清代中琉關係檔案三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



*
* 附件檔案: * 計畫摘要 ( PDF ) 計畫摘要 / ( DOC )

到頁面頂端

*

回上一頁


國立嘉義大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台灣文化研究中心  62103嘉義縣民雄鄉文隆村85號  Tel:05-2263411#2930  Fax:05-2269375e-mail:tcrc@mail.ncy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