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嘉義大學入口網站

| ::: 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聯絡我們 | English
| 新生 | 學生 | 教師 | 職員工 | 校友 | 民眾 |
  *
  關於嘉大 教學研究 行政單位 招生資訊 常見問答 E化校園
 
 
* :::* 你現在的位置:首頁 > 嘉大校訊
*  
 
* 嘉大校訊 *
轉寄好友 友善列印

本期(103,一級主管致聘典禮 精進、轉型、齊心為「嘉」好)索引:
要聞 * 綜合報導(I) * 綜合報導(II) * 校園點滴 (I) * 校園點滴 (II) * 專題報導(I) * 專題報導(II)

* 橫行南臺灣的入侵種綠鬣蜥 / 校務基金捐贈芳名錄
*

三杯綠鬣蜥?三杯寄生蟲?

    綠鬣蜥究竟能不能吃?要三杯還是鹹酥好吃?用「吃」能不能消滅外來野生動物呢?首先,我們是絕對不建議食用綠鬣蜥,原因很簡單,就是「食安」問題。

    多數的野生動物都有寄生蟲,野生的綠鬣蜥也不例外。根據研究,綠鬣蜥的寄生蟲感染率高達9成,尤其是在體型較大的個體身上,感染率高達9成5以上;這些寄生蟲的數量驚人,光在腸胃道內就超過數千甚至上萬。這些寄生蟲會不會也在肌肉內?或是加熱後就只是可食用的蛋白質?也許值得食安專家進一步研究。

    再者,綠鬣蜥在臺灣的入侵活動區域多鄰近工廠、畜牧業及家庭廢水匯集區,其體內可能會有重金屬及其他有害物質殘留。兩爬動物經常會把無法代謝或排出的有害物質儲存在骨質、內臟及脂肪裡面,再透過生物濃縮(bio-concentration)而有放大的效果,食用綠鬣蜥會吃進多少累積的有害物質,難以評估。

    目前,綠鬣蜥除了已知的沙門氏細菌是人畜共通感染病原外,食用野生動物更可能引起其他未知病原或疫病傳播的風險;人類史上有很多傳染病是經由亂吃所謂野味而造成的疫病流行,當下橫空出世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不正是最沉重的警惕嗎?

 

   

入侵綠鬣蜥的移除防治

    有需求就會有供給,用「吃」是解決不了外來入侵種問題。對付外來入侵生物,最佳作法是超前布署,阻絕其於境外,正如目前臺灣的防疫政策一樣。但是面對已經大量入侵的綠鬣蜥,該如何進行防治管理,最終得回歸到科學,回歸到對入侵物種生態及生物學的認識與了解,才能對症下藥。

    針對外來入侵綠鬣蜥的防治,主管野生動物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大約在10年前便開始有所動作,除委託專業機構進行調查研究,並且補助地方政府獎勵民間自行捕捉移除。透過當時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陳添喜老師團隊的生態研究,我們對入侵臺灣的綠鬣蜥在野外環境的生活史、捕捉方法及後續人道處理,有初步了解,也奠定目前我們團隊在嘉義地區進行移除防治工作的基礎。然而,實施獎勵移除捕捉策略的地方縣市,除獲得綠鬣蜥屍體數字外,對其分布與族群變化等重要資訊卻付之闕如。對照數年後的今日,綠鬣蜥的入侵範圍從高屏擴大至嘉南,甚至彰化、臺中、臺東等地,這些不連續的非自然分布,顯示人為協助擴散的可能性,更印證生態科學調查的重要性。

    近日網路民眾在繁殖及產卵時期追逐獵捕綠鬣蜥,雖然出發點可能是善意,但在移除方法及工具使用上,卻可能有違反法規的疑慮;加上沒有目標性與優先順序的捕捉及不必要的過度干擾,反而造成綠鬣蜥放棄既有的求偶場及產卵地四散而去,導致擴大綠鬣蜥分布範圍也提升移除防治難度。

 

    因此,面對外來綠鬣蜥橫行南臺灣,進行防治工作時我們所抱持的態度是:(1)為維護臺灣本土生態環境,移除野外的綠鬣蜥是必要的工作,需要政府與民眾長期支持;(2)民眾對外來種入侵覺知提升是正面發展,若能在移除外來種的過程中,減少動物所受的緊迫痛苦,更能展現國民素質的提昇;(3)食安當前,強烈建議大家不要用吃來解決綠鬣蜥問題。

 

 

 



*


到頁面頂端
*
* * *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