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嘉義大學入口網站

| ::: 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聯絡我們 | English
| 新生 | 學生 | 教師 | 職員工 | 校友 | 民眾 |
  *
  關於嘉大 教學研究 行政單位 招生資訊 常見問答 E化校園
 
 
* :::* 你現在的位置:首頁 > 嘉大校訊
*  
 
* 嘉大校訊 *
轉寄好友 友善列印

本期(107,嘉大校友捐贈YouBike 2.0運輸系統祝賀母校102週年校慶)索引:
要聞 * 綜合報導(I) * 綜合報導(II) * 校園點滴(I) * 校園點滴(II) * 專題報導

* 文學 吟詩 篆刻 烙燒文學底蘊的外顯 / 活動訊息 / 演講資訊 / 校務基金捐贈芳名錄
*

    文學是人類情感的文字化,也是人類文化、歷史的結晶。透過文學可以窺見某時代的樣貌,也可以看出某人某時的可能情狀,可以說文學是小自個人私情,大至家國大愛的一面鏡子,而妝點這面鏡子的內容物則是歷年來文人的內在情感。

    在沒有語言文字之前,老祖先生活於大自然中,初始靠著採集生活,文明慢慢演進而學會狩獵、馴養乃至耕作,因長期與大自然為伍,所以看盡自然的節奏與韻律,諸如:日升日落、晝夜交替、花草榮枯,以及有節奏的鳥鳴獸號蟲唧……,如此各類有聲無聲的節奏就在先民心中默化,直到能以簡單的聲音傳達內在的情感,也就能在不知覺中反映了自然默化在心中的節奏,因此便有了初始的聲音節奏,再等到語言出現,慢慢地也就有了口傳的歌謠,文明再加演進,有了文字,用文字把口傳的歌謠寫定下來,就成了我們所熟知的詩歌了。所以歷來談文學,都說「詩歌是文學的起源」,看來是有它文明演化的依據,而詩歌是中華文化的基底,此說看來也毋庸稍疑。

中國文學系陳茂仁教授
        中國文學系陳茂仁教授

    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說得雖有些絕對,但其實一點也不假!依著讀書內容的差異,映顯在容貌儀態以及發散於外的點染風韻也就不同。現今有「土豪」一詞,形容一夕暴富卻沒一點內在修為,純是有錢的大老粗一個,用來說明讀書對人所產生內在修為的重要性,再貼切不過了。「詩書」可說是所有學門類中對人內在養成及影響最大的,所以古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說法,絕不是黑燈瞎火的胡說。當年求學時,大概是先民隱藏在DNA中受自然默化的節奏韻律基因被喚醒了,所以毅然由工程專業,改弦易轍投身於中文系。

    就讀中文系第二年,參加校內「道南文學獎」古典詩創作比賽,僥倖獲得首獎,在當年政大中文系編的厚重《道南文學獎》專輯中,翻開封面首頁,就是個人的一幀半身照、得獎感言及得獎作品,對當時初接觸中文不久的學子而言,著實是相當大的鼓舞;同一年參加由陳逢源文教基金會在師大所舉辦的「全國大專詩詞聯吟」,與來自全臺近三千位大學、碩、博生同場擊缽比賽,在古典詩創作中獲得全國特優,當時還是由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頒獎,至此,深知得獎已不是僥倖,而是先民本植於靈魂基底的詩歌基因,紮紮實實地發揮作用了。此後不自覺心有所感時就寫詩,詩成了生活中的一部份,而吟詩是詩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要件。

    就讀中文系前,就知中文系的屬性是較屬平面的、靜態的,但絕對不是無聊的,只是文學作品在展現時大多是文字的書本形式,較不能吸引人,尤其是現今講究科技、速成的時代,文學遂成為弱勢,甚至有人把它看成是落伍、無用的,不像機器可以製麵、裁衣、翻土、灑藥等等那般即時、這麼便捷。但有些人總忘了文學有文學的屬性,與科技是分屬不同領域,就像一臺播放機播放音樂,部份人只一昧誇大機器功能的強大,但他卻忽略了音樂旋律的美妙及歌詞情感的共鳴;一昧強調機器的即時、功效,但是沒有作詞者、譜曲者的用心,那麼這臺播放機器也僅是一個器材,發揮不了效用,所以有強大的硬設施也得有豐厚的軟實力。唯有彼此滋養扶持才能完整,互補有無才能全面,如此也才能共榮互好!

    就因普遍中文成品的屬性較為平面,因此在接觸中文一段時間後,便利用閒暇接觸各地地方性詩社,了解傳統吟詩的方法及種類,同時翻檢文獻記載加以印證,就學理與實務相融合,希望突破現有的平面文字展現,而有聲音美感的觸發,在寫詩、吟詩以及研究吟詩多年後,終在建國百年(2011)的全國詩人大會上,獲頒建國百年「優秀吟唱詩人」獎,此後在吟詩界慢慢嶄露頭角;而大陸在往後幾年也發現了個人相關的著作以及經歷,所以也多次邀請前往發表論文、演講或相關的吟詩錄製,如:2020年5月山東省魯臺兩岸端午吟詩,邀請錄影並製作公號推播流傳;2021年9月湖北省詩詞學會至福建莆田媽祖文化采風,邀請寫詩兩首並刊印;2021年10月山西省太原學院,邀請吟詩並製作公號推播流傳;2021年11月湖南省中南大學「瀟湘情--中華韻」吟唱文化節傳統吟誦文化講座,邀請演講。

    除兩岸活動外,個人也出版有聲的吟詩作品,無非是想藉由聲音來喚醒詩歌原本就可以歌可以吟的聲情美,讓文學的展現不僅僅只是平面的文字,更有著興發動人、感染人心的聲情美感。

圖1 小篆變體:見賢思齊(左) / 圖2 各類小篆印章,鈐於扇面(右)
圖1 小篆變體:見賢思齊  圖2 各類小篆印章,鈐於扇面

    文學的展現不僅是上面所說的文字或聲音而已,它也可以進一步轉化為立體可見的視覺美。自小就喜歡音樂、國畫、書法,在這些方面有一些基礎後,學習了篆刻及烙燒,初始只是興趣,也基於好玩打發時間。等取得學位進入學界服務,深知文學展品弱勢的一面,因此自惕應以文學素養為基底,藉由相關素材展現出來,遂將涵養內在的文學養份,化作可見的作品「篆刻」跟「烙燒」,因此就跟著進入有意識操作的現實面。篆刻如圖1及圖2。

    而文學基底外顯為烙燒的作品,如某天在雨中,發現好久沒有淋雨了,所以索性就不打傘,讓小雨飛黏在身上,突然心有所感的寫了〈詩意雨天〉上平二冬韻的冠首七絕:

    2021年11月份嘉大藝術節,中國文學系參與策展,因此便將上詩第三句以薄意雕的方式雕在葫蘆上,同時加上烙燒山景,就成了圖3所見的展品;而圖4則是將唐杜牧的〈山行〉詩,烙燒於葫蘆上再行烙燒山景及點雕。

    以文學為底蘊,提煉轉化為具聲音的聲情美或可見的視覺美,不一定都須有文字在裡頭,有些意蘊豐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透過眉眼一挑或嘴角一揚,一舉手一投足便足以傳達情意,此種無聲勝有聲,無言勝似言的意境也是外顯的展現方式之一。因此透過作品傳達,各人領略或有不同,但肯定都能有一次具足美的饗宴。無文字的展品如圖5,是藉由一塊天然風化帶皮的枯木,再加上透空鏤雕的小葫蘆,在葫蘆上安上塔香座,擺上塔香,這是一個倒流香展品。當塔香點燃,煙不會上騰而是倒吸入葫蘆內,等葫蘆內充滿煙後,煙再透過鏤雕孔外溢下沉,一時間沉煙瀰漫在枯木四周起伏湧動,那情境能使人靜肅不語、沉澱心情、過濾俗心,整個展品無任何文字,唯因展示需要,因此個人於標示牌上姑且命名為「福祿仙境」:凡此皆是以文學為底蘊,所轉化而出具體可見的作品。

圖3 葫蘆薄意雕及烙燒 (左) /  圖4 葫蘆烙燒及點雕(右)
圖3 葫蘆薄意雕及烙燒圖    圖4 葫蘆烙燒及點雕

                圖5 福祿仙境

    文學是內在情感的表現,是千百年來先民文化、歷史的精華。不同時代的不同文學,都標誌著一時一代的風韻。有感於現今人文與科技槓桿的嚴重失衡,這不是一時所可以導正,不過在設想導正與努力之餘,人文還是得自我惕勵,立基傳統,以文學為基底,將其精粹轉化為具聽覺聲音美的樂音,或者是具視覺觀賞美的作品,更好的是將視、聽兩者做整體或跨域的結合,如此以文學發端而外顯的各式作品,自當能有另一番天地!

活動訊息

演講資訊

捐贈芳名錄



*


到頁面頂端
*
* * *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